1. 首页 > 头条 > 行业热门

千行百业看央企:更深更新更快更广 保供全链条效能显著提升

7698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当前,中央企业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保障为重点,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积极拓展新动能,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经营发展势头良好。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媒体推出“千行百业看央企”系列报道,聚焦电网、发电、油气、通信、装备制造等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篇关注油气行业。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油气资源更是社会运转必不可少的“燃料”,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央企业不断增强创新动力,加速科技转型,通过技术落地和提效增能,确保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和运输的稳步发展。

从“深”向“超深”勘探技术取得新突破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通常将埋藏深度超过4500米的区域定义为深层,超过6000米的区域定义为超深层。

过去,我国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中浅层。经过长时间的开发,老油田储量减少、开采难度加大。勘探和开采深层油气资源势在必行。

近日,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中石油、中石化等9家央企联合成立了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创新联合体,共同推进超深层常规油气、深层页岩油气和深层煤岩气勘探开发技术。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每年钻探超深井超过200口,不断刷新亚洲超深井深度纪录。

案例:

  • 2023年11月15日,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中石化“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测试出高产油气流,日产原油200吨,天然气5万立方米。
  • 3月4日,我国首口设计井深超万米的科探井——中石油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10000米,刷新亚洲最深直井纪录。
  • 4月13日,我国首口自主设计实施的海上第一深井——中海油恩平21-4油田A1H井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海上超远超深钻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深地资源为能源供应提供了保障。

钻井装备:助力油气开发

钻探是油气开发的核心环节,钻井装备工艺水平直接影响油气开发效率。中央企业不断攻克石油装备制造难题,自主研发的高端石油装备不断涌现,为油气增储上产提供技术支撑。

“两宽一高”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研发的“两宽一高”技术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技术实现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提升了油气勘探精准度。

“璇玑”和“海经”展示能源技术成果

中国海油的“璇玑”和“海经”系统亮相“中国品牌日”活动,展示我国能源技术领域的先进水平。“璇玑”实现精准钻探,代表钻井技术最高水平;“海经”系统助力海上油气勘探。

超深井钻机向地球深部进军

东方宏华获得12000米超深井钻机订单。该钻机自动化程度高,钩载达1000吨,可高效、安全运行于超深环境。

数字化转型提升油田管理效率

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是石油石化行业的重要课题。大模型技术在工程应用中潜力巨大。中央企业打造油气行业大模型,推动技术革新和要素创新配置。

中国石油打造“昆仑”大模型

中国石油携手多家企业打造“昆仑”大模型,标志着能源化工领域大模型开发迈出实质性一步,将带来更多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应用。

“胜小利”大模型震撼上线

中国石化“胜小利”第二代油气大模型上线,员工体验后反馈良好,展现了信息检索、知识咨询、代码编程、公文写作、数据查询、辅助分析等多样化功能。

作为油气专业的大语言模型,“胜小利”在通识学习基础上,还加强了对 60 万条油气勘探开发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了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本科基础专业课知识。

目前,“胜小利”已拥有 930 亿个参数,每周接受 2000 条数据训练。

对于油田员工来说,“胜小利”是一个得力的助手,能够加速数据获取,构建勘探开发应用模型,全面提升勘探开发科学决策水平。

在管理半径达 200 公里的深海领域,“深蓝探索”号正进行无人值守、远程智能操作的作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复杂地质结构,提高科研质量。油井和采油平台如何变得更“聪明”是行业的重中之重。

在珠江口盆地海域,全球首个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智能深水钻井平台——“深蓝探索”号正在执行钻井任务。该平台由中国海油和招商局集团联合研发设计,最大作业水深为 1000 米,最大钻井深度为 9144 米,搭载自主研发的“智能运维系统”平台,具备感知、分析、决策一体化功能,可实时采集生产运维数据,进行云端处理、远程协同和优化决策。该平台的综合作业效率比传统单井口模式提高了 35%。

天然气的运输和供应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为了保障日常生活,“全国一张网”的管道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今年以来,我国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预计全年新增管道里程将超过 0 公里。

2023 年 9 月,我国“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国家管网集团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我国将再次添建一条“横跨东西”的油气能源大动脉。川气东送二线是川渝地区千万立方米大气田和百亿立方米储气库的战略输送通道,全长 4269 公里,贯穿四川、重庆、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八省市,与川气东送一线、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苏皖管道连接,串联起西南气区、沿海 LNG 资源和中东部市场。

5 月 3 日,国家管网集团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工程完成管道敷设,主体工程全面完工。这条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长隧”的管道工程正式进入最后的安装调试阶段,将于今年提前实现贯通投产。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我国东部的主要能源通道,对保障区域天然气能源供应、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海油“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一直保持高产稳产的状态,截至今年 5 月,“深海一号”已累计生产天然气超过 80 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过 80 万立方米。来自海底的天然气通过约 700 公里的海底管道,持续向粤港澳大湾区供气,并通过珠海管道输送至珠海、中山、江门、广州和澳门等地的千家万户。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氢气储存和运输一直是中国氢能发展的难题。

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这是绿氢生产的前提。但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如果要将大量绿氢输送出去,需要建设输氢管道。而管道运输恰好是油气企业的优势。

“气而优则氢”成为油气央企开拓新动能、转型新领域的重大方向。2023年4月,中国石化“西氢东送”管道项目启动,这将推动绿氢的大规模应用。

“西氢东送”管道一期工程将通过多公里的管道,将来自内蒙古的绿氢输送至北京,日设计输送量逾270吨。如果全部用于交通领域,足以满足近2万辆公交车的用氢需求。

从戈壁滩上的勘探开发,到海上平台的捷报频传;从人拉肩扛的徒步巡检,到智能系统的便捷操作……能源工业不断发展,中央企业脚踏实地,勇于钻研,深入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绿色发展。

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和网友发布,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jmbhsh.com/xingyeremen/20872.html

联系我们

QQ号:***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