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下的厚重人生:青海高原工匠李梓铭**
李梓铭长期钻研电解铜箔的生产、技术和品质管理,精通铜箔产业链上下游,对电解铜箔行业有深入的认识,推动了优秀创新技术成果的形成。
**科技创新不局限于科学家**
“青海高原工匠”获得者、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兼锂电铜箔研发总工程师李梓铭认为,只要专精于某一领域,就同样能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发光发热。
**铜箔越薄 人生越厚**
李梓铭刚接触铜箔时,儿子曾误以为是包巧克力的纸张。随着他对铜箔的深入了解,他发现铜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新能源汽车到电子产品,都离不开它的身影。
从实验员到质检员,再到技术员,直至如今的研究院副院长,李梓铭在铜箔领域深耕了 14 年。铜箔越来越轻薄,而他的经历却越来越厚重。
**时代的发展 给了他机遇**
李梓铭认为,如果没有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就。锂电铜箔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随着锂电池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能量密度提升的需求,对锂电池的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竞逐轻薄化赛道**
铜箔越薄,生产难度越大,市场需求也越大。轻薄化锂电铜箔成为生产企业的必争之地。2017 年,李梓铭成为技术部副经理。当时,公司了解到国内龙头企业使用的锂电池依赖进口,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研发超薄高性能铜箔**
李梓铭和团队投身实验室,突破电解铜箔超薄高性能无瑕疵生产的核心壁垒,即电解液配方和设备调试。经过一年多的研发,产品性能取得重大突破,从 8 微米到 4 微米,突破了国内极薄高性能铜箔的“零”突破。
起初,铜箔仅能拉伸一两千米,如何将其延长至一万四千米,甚至是更长?当研发团队将卷长超过一万米的四微米极薄高性能锂电铜箔稳定生产出来后,在场的每个人激动万分,自豪之情难以言表。
研发成功后的李梓铭,肩负着将产品导入对方生产体系,实现量产的使命。一旦产品质量不如实验阶段,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转产期间,李梓铭日夜奋战,平均每天工作时长超过十六小时。他感慨道:“从研发储备到量产,从空白到行业突破,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历程。不仅对未来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新能源基础材料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个个创新为企业注入活力,也见证了李梓铭的付出。在短短几年内,他荣获了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西宁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六项青海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
李梓铭在同事和领导眼中,是一位让人放心的实干家。2018年,公司接到客户投诉,新开发的1260大宽幅高性能铜箔在使用中出现折痕。公司多次上门查验无果。
李梓铭临危受命,深入调查后发现,问题源于铜箔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缠绕管芯变形。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他完善了测试手段,识别并解决了问题,要求厂内更换加固材料的管芯,从根本上杜绝了此类隐患。
在外,李梓铭用专业赢得客户信任;在公司,他严于律己,从不敷衍了事。面对工作中的每个环节,他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我经手的产品出了问题我负责,不合格的产品绝不能出厂。”
2018年,公司建成年产一万吨电解铜箔项目。投产前夕,设备调试和工艺调试成为亟待攻克的难题。
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和网友发布,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jmbhsh.com/xingyeremen/7192.html